徐崇堯主任表示,此系統建立適合人體工學的照度和色溫,模擬日出時漸亮的「光照喚醒」,取代一般吵鬧式的「鬧鐘喚醒」,以及模擬日出後明亮的「醒後晨光」取代一般固定式的「室內光源」。再以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,將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睡眠醫學頂尖的國際期刊《臨床睡眠醫學雜誌(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)》上,佐證該團隊的研發裝置在判讀睡醒不同分期的精確度,以及光照設計改善警覺度和平衡感的潛能。
徐崇堯主任進一步表示「無線睡眠腦波驅動喚醒前後光照警覺度及平衡感健康促進系統」已在高醫睡眠中心完成臨床實驗,未來打算商品化,嘉惠更多睡眠障礙患者。其中一名23歲男大研究生,是個生活日夜顛倒的夜貓族,常在白天上床睡覺,睡到下午才起床,過的形同是英國時間,因而常延誤上午的課程,成績一落千丈,後來參加高醫睡眠健康促進光照臨床試驗,3個月後逐漸調回正常的睡眠週期,也就是回到臺灣的作息時間,最後也順利取得碩士學位。
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教授表示,高醫身為大學附屬醫院暨醫學中心,向來注重研究、教學與服務,不但將這項睡眠人工智能的研發納入高醫「特色醫療三年計畫」,並贊助推薦參加由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第19屆國家新創獎。這項研發成果能夠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,榮獲「創新醫護服務類」之重要獎項,殊為不易,期許該項研發未來能普遍應用在居家環境、病房設施和長照機構,提供更精確、更有效的睡眠健康促進方法,成為睡眠科技發展和睡眠醫療產業明日之星。
(圖)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(右3)所領導的神經部暨睡眠中心,研發「無線睡眠腦波驅動喚醒前後光照警覺度及平衡感健康促進系統」,榮獲第19屆國家新創獎。
(圖) 高醫神經部暨睡眠中心主任徐崇堯源自阿里山日出的靈感,模擬「光照喚醒」,取代「鬧鐘喚醒」,以及「醒後晨光」取代「室內光源」,來提升睡眠品質。
(圖) 高醫睡眠中心裝置的「無線睡眠腦波驅動喚醒前後光照警覺度及平衡感健康促進系統」,具有適合人體工學的照度和色溫,透過暖色光(左)及冷色光(右)等不同光源,營造類大自然光源,可改善睡眠障礙。